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baidu_js_push.htm” 今日热点推荐: 春季过敏烦死人如何预防?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热门搜索 | 网站地图

北大教授:养老驿站越建越多但专业运营缺失(2)

2018-02-10  未知 admin

  “北京需要关注人口结构”

  加强农村地区养老、深化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对于养老的新政和陆杰华多年研究提出的养老问题不谋而合,“长期护理保险是必须要做的。没有长期护理,怎么谈养老”,“应该更多关注农村养老。农村的养老是缺失的,我们过多地关注城市,但实际上短板在农村”。

  跟随人大调研、参与发改委的政策研究,作为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很多政策的出台,背后都离不开像陆杰华这样的大咖级学术型专家。

  这位常年致力于养老研究的北京市人大代表,15年前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养老问题,近10年进入对北京养老的研究。他说,自己去年一年在国外参加的11场会全都是关于养老的话题,在国内各省市参加的养老会议更是数也数不清。两会结束后,他又将赶往印度参加一个老年会议,介绍中国的经验。

  作为市人大代表,今年他带上会的这份调研报告只是他无数研究报告中的一份,且还不是众多“巨制”型的量化研究。他通过在北京和大连两地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资料梳理等途径,研究分析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来反思面临的现实问题。

  作为北大的社会学教授,主攻人口学专业,为何对于养老问题研究如此热衷?说起这个问题,陆杰华很坦然,他说在人口的学术研究领域,养老问题是最能申请到项目的,也是国际学术上“最认”的,但这也在反映中国的养老问题,“很多国家都在面临老龄化问题,研究老龄化的应对。而中国的体量很大,2.3亿老年人口,是欧洲所有老年人的总和。这样的体量,在国际养老问题的探讨研究上,如果没有中国列席,就跟这个养老会议没开一样。”

  近十年他对于北京养老的关注和研究,也源于对人口结构的担忧,“假设到2035年,2300万人口里有35%是老年人,那就很可怕了,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很大问题。”文/本报记者林艳

  相关建议

  市政协委员杨立萍:养老服务综合体模式应在街道推广

  本报讯(记者王晓芸)市政协委员、东城区妇联主席杨立萍建议,应支持养老服务综合体模式在街道推广。

  杨立萍此次带来的提案之一关注居家养老问题,她建议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服务综合体模式在街道推广。“尽管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但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医养分疗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会化养老助残的服务空间和资金来源有限,发展速度较慢;养老服务人才总体匮乏等。”杨立萍说。

  因此,杨立萍认为应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建设运营的指导和支持,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为契机,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连锁服务机构。同时,可以以北京市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为契机,支持养老服务综合体模式在街道推广,协调解决场地、医疗资源有效接入等问题。

  此外,杨立萍还建议针对不同层级的养老从业人员提供梯次分明的养老培训,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培训标准,对开设养老服务培训类机构给予政策扶植。在日常运营方面,明确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项目标准、支出渠道,使社会化养老机构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营,完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鐑瘝锛

鐢熸畺鎰熸煋鐑棬鎺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17 东方健康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闽ICP备1701099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