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baidu_js_push.htm” 今日热点推荐: 爱地那非是什么?悦康“爱力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热门搜索 | 网站地图

业内大咖看诺奖(2)

2020-01-13  未知 admin

氧气对动物机体的重要性,让动物需要产生一套敏感的感知系统,主要目的是应对特殊情况下氧气不足带来的危害。当环境氧气不足,如深洞和高原环境,或者因为运动强度大导致身体消耗氧气过度,这些都是身体需要加快摄取氧气的大环境。

增加摄取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促进呼吸和循环功能,这方面身体进化出一套神经反射系统。就是在身体对氧气需求最重要的部位,颈动脉附近(动脉体)感受血液内氧气浓度,一旦氧气浓度不足,会通过神经向大脑传递应激信号,让大脑迅速通过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分泌系统,增加呼吸和心跳效率,增加摄取空气中氧气的能力。

如果这种低氧是短时间或不太严重的情况,身体细胞内一般不会产生低氧。但是如果持续时间长,或相对严重。组织细胞内也会发生低氧,就会启动细胞内低氧感受系统。

大家注意到细胞感受低氧的一个枢纽分子是低氧诱导因子,感受方式非常奇特,是在正常氧气情况下,这种分子浓度很低,原因是制造出来迅速被分解。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感觉很奇怪,难道这种分子制造出来就是为了被分解的吗?为什么不减少生产速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这是生物体进化出的更合理解决方案,就是为了应对低氧的不时之需。因为依靠蛋白合成来实现快速增加,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然界生物系统的特点就是生长缓慢,而死亡则是一过性解决的问题。

蛋白的合成需要多个步骤,还需要各种原料,而分解只需要切断一个动作就可以。所以细胞选择了这种更快速,但相对比较浪费的方式来实现调节。许多生物过程大概都存在类似的逻辑,为效率放弃节约。

生物过程是自然界能量转换效率最快的系统,也意味着是利用浪费和冗余来实现精准调控的目标。这就是生物,为负熵而存在,负熵就是浪费的一个代名词。

能获得诺贝尔奖,一定是对于理解生物现象,或解决人类疾病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关于氧气效应的研究,都是属于生理学范畴,这对理解生命自身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这些内容都是能进入教科书的内容,所以应该给予奖励。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孙学军教授

为原创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期揭晓,结果没有太大爆冷,细胞感知氧气的分子机制早在2016年就已获得拉斯克奖。

氧气(或者空气),与水和食物一起,是地球提供的,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外部资源。氧气水平影响细胞代谢等诸多生理功能,与心血管、中风、肿瘤等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其背后分子机制的揭示,为原创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上市药物EPO和血管生成抑制剂虽然与氧感知通路相关,但它们的发现主要是其他研究导致的,真正与今年诺奖成果相关的药物是2018年12月率先在中国上市,治疗慢性肾病贫血症的HIF羟化酶抑制剂罗沙司他和进入III期抗肿瘤临床研究的HIF-2a拮抗剂PT2977。

值得一提的是,罗沙司他临床研究是在中国完成的,并最终成功上市,对今年诺奖获得应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州偶领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雨礼博士

鐑瘝锛

鐢熸畺鎰熸煋鐑棬鎺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17 东方健康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闽ICP备1701099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