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baidu_js_push.htm” 今日热点推荐: 秋天进补,开春打虎!立秋后就要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热门搜索 | 网站地图

梅核气—辩证要点,疏肝解郁,行气化痰+身心疗法

2020-09-21  未知 admin

梅核气是中医病名,是因情志内伤、肝郁脾虚或肾气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以咽喉不红不肿,自觉有物阻塞,状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无障无碍饮食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为咽部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这里要注意排除相似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早在《内经》中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之主。”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并拟定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且说明本病多发于妇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咽中如炙商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窗也。”指出痰气相搏,结聚咽喉,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宋代杨土瀛在《仁斋直指方》首次提出了“梅核气”的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证治原则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梅核气者,室碍于明嗽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之状也,”并认识到,本病男女均可出现。清代何梦瑶《医碥》在总结本病的症状特点是说:“咽喉中有物,不能吞吐,如毛刺、如絮、如膜、如梅核,如肉脔,均名梅核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此证注疏家谓系痰气阻塞咽喉之中,然此证实兼有冲气之冲也。”为后世梅核气的治疗另辟蹊径。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刺激,而性格内向是发病的体质因素。情志所伤加之性格内向,则肝失条达、气郁气滞,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气滞阻,肺胃宣降失常,痰气互结于喉而发病,气郁痰凝为本病的病机,本病初起病变多以肝郁为主,常兼化火,瘀血、犯胃、乘脾,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形成诸虚病变。

1:肝失条达

肝主风木之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脉布胁肋而上循咽喉。若情志不遂,愤懑郁怒,肝气不得疏泄,气机不畅,循经上逆咽喉,壅聚不散则发本病。

2:肺脾两伤

思虑过度,忧愁悲伤,思则伤脾,悲则伤肺,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不足,素体脾虚,母病及子,致肺脾两伤。肺失宣降,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痰凝气滞,上聚咽喉发为本病。

3:正气虚弱

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思虑过度,神阴暗耗,或久用行气化之品伤肺、脾之阴,而见咽喉干燥,午后更甚,红唇赤,潮热盗汗等阴虚火旺之征,或失的,迁延日久,或因他病久服清热苦寒药物,损伤阳气,寒从内生,寒凝痰聚,亦可发病。

辨证要点

(1)辨轻重:

一般来说,轻者病情较短,仅在明显的情志变化时发病,自觉咽中有异物阻塞,待情志因素解除后自行缓解;重者病情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2)辨虚实:

梅核气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冲气上逆,壅塞咽喉者,多肝郁脾虚,气互结,或肾气不足,凝唾为病者,多属虚实夹杂证,而纯虚之证甚为少见。

分证论治

痰气郁结

证候: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处固着不动。症状轻重变化频繁而无规律。对饮食无影响,一般在进食、工作、学习、谈笑等精神移注他处时,异物梗阻症状明显减轻乃至消失。多见于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绪欠稳定,恐癌多疑。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主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肝郁气滞

证候:胸胁满闷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胀痛,善太息,暖噫频作,食纳呆滞,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见颈项瘿瘤,情志抑郁,腹部积聚,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苔薄,脉弦。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郁失音

证候: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常随情志变化而变化,抑郁愈甚,症状愈重;亦有因情绪激动后声音突然嘶哑;或语音全无,短数小时,长者可数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时却发声正常。咽喉检查均无异常。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虑,少言寡欢,胸闷胁痛,失眠心悸,月经不调等。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行气,畅喉开音。主方:诃子清音汤。

鐑瘝锛

鐢熸畺鎰熸煋鐑棬鎺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17 东方健康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闽ICP备1701099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