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baidu_js_push.htm” 今日热点推荐: 秋天进补,开春打虎!立秋后就要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热门搜索 | 网站地图

研究员陈小平巧用疟原虫“以病克病”杀死癌细胞

2018-04-24  未知 admin

  广州创新英雄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2楼一个实验室的存储间里,放着10多个足有半人高的液氮罐。罐里放置着一排排试管架,每根试管中“沉睡”着成千上万条让普通人避之不及的疟疾病原体——疟原虫。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研究员陈小平笑着说,自己30多年来都在跟疟原虫打交道,天天研究和观察疟原虫,已经看出了“感情”。

  与疟原虫“结缘”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的一堂流行病课。当时的“灵光一闪”让陈小平花了30多年时间探究疟原虫与癌症之间的“对抗”关系。

  从临床医生到疾控医师再到基础科研人员,陈小平终于揭开了“以毒攻毒”的谜题,找到使用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机理及方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通讯员黄博纯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弃医从研:做基础研究从源头救人

  1980年,陈小平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感染科医生。在医院里,他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其中见得最多的是肝炎病人。看着这些病人从肝炎转为肝硬化,再转为肝癌,病情一步步加重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年轻的陈小平心理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个满怀信心和热情的医科毕业生,带着挽救生命的愿望走上岗位,却发现许多疾病在医学上都没法解决。”陈小平回忆起往事,面对现实,当时的他认定“我们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找到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然后基于发病机理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才能从源头上挽救病人的生命。”

  抱着这种想法,在当了五年临床医生后,陈小平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研究生,从临床转向更基础的病理研究。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到了广州市卫生防疫站(后更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此后,他又在中山医科大学完成了病原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疾控中心先后担任微生物科主任、艾滋病研究室主任等职务。2004年,中科院广州生物院正式成立,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科研人员,陈小平很快加入,成为该院第一批研究员。

  潜心科研:课堂灵光闪探索三十年

  抱着从源头上治病救人念头的陈小平,如愿进入中山医科大学就读。但他没想到的是,一次课堂上意外获得的“灵感”开启了今后30多年的科研探索历程。

  在一节流行病学课上,老师挂了一幅疟疾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图,地图显示疟疾主要集中在非洲等蚊子密集的热带地区。过了几周,在肿瘤流行病学课上,老师又挂了另一张肿瘤地图。陈小平的脑中灵光一闪,依稀觉得“好像哪里多疟疾,哪里肿瘤的死亡率就低”。会不会癌症病人得了疟疾就会好转呢?

  有了这个“闪念”后,陈小平开始留意流行病学的有关数据。2004年加入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后,陈小平开始系统论证疟疾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陈小平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及研究助理一道,收集了从1955年至2008年间全球范围内的疟疾发病率及癌症死亡率数据,同时与哈佛大学的一位统计学教授合作,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全球的流行病学分析。最终发现,疟疾的发病率与肿瘤死亡率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与此同时,陈小平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寻找疟疾发病率与单个肿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小鼠实验证明,疟原虫感染显著延长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

  经过10多年的研究,陈小平团队发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以小鼠为例,癌症小鼠感染疟原虫之后,其免疫细胞,例如NK细胞和T细胞等会被激活,这些免疫细胞激活之后会杀死肿瘤细胞。与此同时,肿瘤组织中起到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四大金刚”细胞(调节性T细胞、髓性来源的抑制细胞、癌症相关的纤维母细胞、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也会被疟原虫感染所抑制,因而解放了肿瘤组织中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并促进T细胞进入到肿瘤中去,从而有效杀死肿瘤细胞。打个比喻,就是肿瘤会释放一系列信号,对免疫系统施行催眠,而疟原虫感染强烈地唤醒和激活了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去识别、杀灭肿瘤。

鐑瘝锛

鐢熸畺鎰熸煋鐑棬鎺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17 东方健康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闽ICP备17010993号-4